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,2022年面临“需求收缩、供给冲击、预期转弱”三重经济压力,这是党中央、国务院在国际形势复杂严峻、全球疫情蔓延、产业链供应链循环不畅、大宗商品价格上涨,以及国内阶段性结构性问题突出,经济出现新的下行压力的背景下提出来的。
从目前发展情况看,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,韧性强的特点也比较突出,在国家做好宏观政策的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有机结合的政策背景下,国内市场需求收缩情况有所好转,保持经济稳定发展仍有较好基础。
但不可忽视的是,在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背景下,芯片荒、实体名单断供、疫情冲击、俄乌冲突、粮食危机、能源危机等国外供给冲击逐渐显现。更为突出的是,国外需求收缩的情况没有根本性变化,并有持续性蔓延趋势,需要引起各地方政府和企业各方面的高度注意。
据商务部贸易研究院数据,2022年1-4月,我国机电产品出口4万亿元,同比增长6.7%,占出口总额的57.9%,而具有传统竞争优势的家用电器出口数量下降6.8%,手机出口数量下降14.2%,陶瓷产品出口数量下降8.3%。光伏组件由于海外疫情持续,海外终端厂商呈现观望态度,原有成交的订单陆续也出现要求递延交货的情形,新成交订单也持续低迷,市场未来预期不明朗,呈现有价无市的情况。光付组件需求转弱的形势也开始向上传导,降价压力增大,企业经济效益下滑。
从原材料出口来看,进入2022年以来,钢铁出口和进口呈现同步收缩局面,与去年同期相比均有一定减量,2022年1-4月出口量同比下降29.2%,为1816万吨,需求的减少不仅导致我国国内出口减少,受钢铁产品需求低迷和成本压力影响,国外多国钢厂也开始减产,市场整体呈现疲软状态。
从消费需求来看,受经济危机影响,发挥国家消费品需求明显走弱,作为家电出口大国的中国消费品出口增速下滑明显;工业消费品也同样需求减少,以汽车、摩托车为例,在疫情影响下,居家办公等新型工作方式出现,相关市场消费均出现急剧下降,随着路上车辆的减少,汽车销量和汽车零部件销量也同步下降。
从消费趋势来看,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,2021年美国全国零售消费额为7.41万亿美元,而中国为6.83万亿美元,虽然总量相差不多,但对比中美人口数量的差距,消费能力的差距明显显现。自2019年12月疫情发生以来,受疫情影响,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,一改往日大手大脚的消费习惯,在经济上变得更加节俭,能用则用,能省则省,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新的消费需求。
受俄乌冲突影响,粮食危机、能源危机呈现加剧趋势,2022年1-4月,我国成品油出口量大幅下降38.3%,肥料出口下降35.8%,粮食出口下降12.9%,呈现出新的出口变化趋势。
面对复杂的外部形势,应紧紧围绕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,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的布局,准确把握新形势变化,主动作为,在稳外贸政策不断出台和实施的背景下,引导行业企业转型升级,提质发展。
从政府层面,要提供主动服务,全方位了解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风险,尤其是外向型企业的问题和需求,因地因企因产品出台精准帮扶政策,助力企业渡过难关。政府要出台专项政策,鼓励出口企业出口转内销,帮助企业充分了解国内市场需求,结合企业自身的优势,练好内功,加快转内销市场准入,加快发展“同线同标同质”产品,即在同一生产线上按照相同标准、相同质量要求生产既能出口又可内销的产品,推进本地化生产和销售。有条件的地区要设立专项资金,充分发挥产业数字化、数字产业化发展趋势,搭建线上展会平台。全面实施区域制造品牌战略,依托成熟的线下展会资源,促进线上线下资源共享,推动优势产业和企业发展。尝试搭建企业直播电商平台,将直播电商发展纳入政府整体布局,引导专业化平台与专业企业对接,推动制造企业直播销售,创新销售生产模式。
从企业层面,要主动适应形势变化,守住企业自身市场阵地,在疫情扩散、订单不断的情况下,更要稳定研发和生产,把它作为企业技术改造和提档升级的一个市场化机会,苦练内功,即使暂时订单不足甚至停工,也要维护好与原有客户的关系,以期抓住新的市场机遇,开辟新的市场空间。要密切关注并分析国际市场需求变化,适时调整经营战略,积极开拓跨境电商业务,拓宽多元化供销渠道,避免上下游企业破产而波及自身供应链,确保收入稳定性。企业也要创新出口方式,主动尝试运用成熟金融工具如出口信用保险等手段,对出口前的业务进行投保,同时,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相关企业可以考虑适当提高收取预付款的比例。
沧海横流,方显英雄本色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,要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,改变盲目竞争、无序竞争的突出问题,大力发展高质量、高档次、高附加值出口产品,瞄准高端市场、优质客户,在规模、技术、产品、管理水平等方面全面提升,实现跨越式发展,融入国内外新的竞争市场。